阳澄湖村历史

阳澄湖村介绍

   (1)  

 有这样一个社区:临水而建,坐拥阳澄湖,居民曾经都是依靠土地的农民,离开土地的他们各尽所能、勤劳致富,走进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阳澄湖村社区,你会发现幸福表情满溢整个社区。在苏州工业园区,富民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阳澄湖村社区就是最好的佐证。

      一月,种水草、放螺丝、投蟹苗;二月至八月,喂食、每天检查生长情况;九月起,捕捞、销售;十二月,清理小鱼,种水草……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工作似乎挺 枯燥,但养了二十多年螃蟹的吴勤福却乐在其中。虽然一年忙到头,没有固定休息,但是看着自己养的蟹一点点长大,再看着它们端上全国各地人民的餐桌,吴勤福 心里的满足劲溢于言表。在阳澄湖村社区,像吴勤福一样的蟹农还有很多,他们不靠运气、不靠别人,靠的是一身的硬本事和一双勤劳的手。
      每到秋天,蟹农们忙着收获的时候,他们总不忘去社区看看,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在螃蟹丰收的背后还有社区工作人员的功劳。“水质的改善是这两年阳澄湖蟹产量 质量的重要保证。”这一点吴勤福深有感触,“两年前,阳澄湖大范围地进行了支流小河的疏通,死水变成了活水,阳澄湖周边的工厂以及船餐厅也进行了大规模整 治。”为便利蟹农,阳澄湖村社区从指导养殖户分阶段捕捞作业,到积极响应群众优先承包,再到鼓励外出养殖,一系列的服务都得到了蟹农们的好评。
      阳澄湖村社区目前已经成立了五个合作社,其中股份制合作社,实行资产量化,社区居民人人有股份,每年每股可分得450元。去年,社区成立了园区首 家劳务合作社即阳澄湖村新澄劳务专业合作社,目前吸纳股民101名,同时配套成立了圆合物业有限公司,并办理了三级物业资质,目前在园区承接了两块道路保 洁业务和两块绿化养护业务,每年可实现收入超两百万元。

      阳澄湖大坝之前是唯一的一条通向阳澄湖村的路,它是在湖中间人工用担挑起来。五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进入阳澄湖村只能靠船,后经唯亭镇各乡村30个大队老百姓共同努力,各村各户有船出船、有力出力、各家各户吃住不分彼此,共同修建了阳澄湖大坝,[后改为,阳澄路,自2012年重新命名为,阳澄湖(莲花堤)],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了一个和谐大家庭。村里还坐落着两座2000多年历史的石桥,这是我们阳澄湖村的骄傲!

                                                                           阳澄湖大坝

 

(2)

阳城淼淼水无涯,渔艇移篷日已斜。钓得鲈鱼好换酒,满船明月映芦花。《元和唯亭志(清)--阳城渔艇》”

古人说的阳城就是现在的阳澄,也就是阳澄湖村。

阳澄湖村,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自然村落,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阳澄湖中,没有厚实的钢筋水泥,有的只是那浓浓的纯朴乡情。鸡犬相闻,阡陌交通。人间天堂,世外桃源。

阳澄湖村仅一条大坝连接着苏州的东方门户唯亭镇。距离闻名于世的草鞋山遗址仅三公里。这是一片古老而充满神奇的土地,无论是那座饱经数百年风霜而不倒的石拱桥所折射出来的传说,还是那幽幽的水底石子街,更有那举世瞩目的阳澄湖水龙卷奇迹。多足以证明它的不凡和神奇!

改革开放,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带了的勃勃生机,这里不再局限于小桥流水,这里有了闻名于世的阳澄湖大闸蟹,周边湖区平均水深2米,湖水清澈透底,成为最佳的养殖阳澄湖大闸蟹的天然牧场。

除了阳澄湖大闸蟹,令无数食客食指大动的水乡美味还有青虾、甲鱼、银鱼、桂鱼、塘鲤鱼、黄鳝、泥鳅等鲜活水产品!

(3)

阳澄湖村之草鞋山

唯亭草鞋山遗址,目前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堆积层厚11米,可分10层,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春秋吴越文化,整个序列几乎跨越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一带新石器时代,到先秦历史的全部编年。堆积厚、内涵多,因此也被中国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 在1973年的科考中,发现了草鞋山遗址中属于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群。而在不久前的一次草鞋山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得知,又发现了一处崧泽文化晚期的大型墓群。而这一发现将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完整地联系了起来,将有助于形成太湖流域史前文化发展序列。

拥有6000多年历史的草鞋山遗址,同样也是诸多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作为太湖流域古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草鞋山遗址中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确定为人工栽培稻,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是中国水田考古与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当时中日合作进行马家浜文化水稻田的考古,日本考古队打开堆积层,看到远古的水稻田时就震惊了,称赞这是不亚于西安兵马俑的考古发现。”当时陪同科考的唯亭镇原文化站站长沈及回忆道。在当时的科考发现中,除了最早的古稻田,还发现了最早的结构型房屋,里面甚至还有一张由野马的马筋织成的革布。“所有的这些都表明了在6000多年前,这块土地上就有远古文明诞生了,而整个江南地区如今的居住文化、织造文化也一定受了当时不少的影响。”沈及感慨的说。苏州的玉器制造工艺出神入化,而最早的玉器也出自这方土地。在1973年科考时发现的草鞋山遗址良渚文化时期的M198墓,首次出土了大型玉琮、玉璧等随葬玉器。出土的玉琮外方内圆,刻有象征兽面的纹饰,由于这是首次在中国史前墓葬中出土玉器,并解决了玉琮的断代问题。因此这件珍贵的器物被誉为“中华第一玉琮”。在此次发掘的崧泽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器物中,一件刃宽23厘米、高15厘米、厚仅0.02厘米的石钺是目前苏州发现的最大一件崧泽文化时期石器。其他则以陶器为主。有一件几何纹扁壶,是崧泽文化时期发现的新器形,还有一些带腰沿的碟形器、瓢形器等都是以前没有见到过的器形。

位于唯亭镇陵南村阳澄湖南岸,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为1956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文物普查中所发现。因当地砖瓦厂取土时发现了玉琮、玉璧等文物, 出土玉琮南京博物院于1972年9月进行了探掘。经钻探初步查明,地下古文化遗址东西长260米,南北宽170米,总面积4.4万平方米,相当于草鞋山、夷陵山两个土墩面积的3倍。随后进行了两次正式发掘。第一次自1972年10月至次年1月,第二次自1973年4月至7月,参加发掘的还有苏州博物馆和南京大学等,总共发掘面积1050平方米。 发现了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和各个不同时期的原始文化依次叠压的地层关系,清理了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迹、11个灰坑(窖穴)和206座墓葬,出土了陶、石、骨、玉等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共1100多件。其中包括玉琮、玉璧 、镂孔壶、四足兽形器等珍贵文物。由于文化层次多,出土遗迹、遗物丰富,从而为研究太湖流域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遗址的文化堆积最厚处达11米,可分为10个地层。从地层叠压关系可以看出文化层的先后次序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遗址中发现的6000年前的水构建筑遗迹、炭化粳籼稻谷、炭化纺织品残片以及各文化层出土的制作精美的玉器、陶器等,说明太湖流域的先民,早在6000年前就创造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文化,成为我国丰富多彩的远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遗址的发掘,还首次从地层上证明了琮、璧、 串饰等玉制品是良渚文化的遗物,也为我国玉器研究开创了-个全新的局面。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http://www.suzhouweiting.cn .

返回